本期话题,《大国渡河》第17集。有一个群体,不仅是大国“渡河之舟”的隐形发动机,也能让对手无从下手。
这个群体是哪个群体呢?都由哪些人组成呢?请大家允许我卖个关子,我先讲一个这次的安徽行,令我非常感动又陷入深思的一件事,大家听完,自有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呢,我到安徽省潜山市出差,几个人正在聊天,随后呢,其中一位我的战友给大家介绍说,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我身边的这位,叫陈尚锋,他也当过兵,03年入伍,08年退役,非常好的一位小兄弟。介绍完,陈尚锋立刻起身给大家打了个招呼。
我过去也是多年的带兵人,我对陈尚峰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利索。因为我们过去在部队,对一个兵最直观的一个夸奖,就是说这个兵很利索。后来,这位介绍陈尚锋的战友还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说陈尚锋,他还是我们潜山的最美退役军人、一位救人的大英雄。
因为当时现场人很多,还有其他事情要谈。介绍完陈尚峰,大家就开始谈事了。
但是,我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喜欢观察、喜欢研究、喜欢琢磨。其他人在说其它事的时候,我当时就在想,我对面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不善言谈的小伙子,怎么还是一个救人的大英雄?所以,我趁着其他人在桌子上谈事,不注意,我就默默掏出手机,开始用DEEPSEEK搜索关键词,“潜山”“陈尚锋”。
不得不说,现在的DEEPSEEK真的很牛,把“陈尚锋救人”的救人经过,讲的是清清楚楚。
2020年6月22日,潜山连日普降暴雨,潜河水位暴涨。上午9时50分许,潜山市梅城镇的一位群众张某,他在驾车经过痘姆乡吴塘段时,与对向轿车发生碰撞。由于当时车速较快,看到对面来车,张某试图让车,但还是撞到一起,随后,他的车子失控,张某连人带车一下子冲进了潜河。
这下完了。不过幸运的是,在落水瞬间,这位群众张某还算身手敏捷、反应敏捷,趁着车身还没有完全被淹没的一瞬间,使出浑身力气撞开车门,幸运的爬出车外。
不过,湍急的水浪随后数次把他拍出水面、卷入旋涡,一瞬间,把他直接冲到了离事发点近300米的下游。
更加幸运的是,在他筋疲力尽的时刻,他再次幸运的抓住了一根细细的杨树枝,随即拼命呼救。
就在张某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际,家住附近的陈尚锋听到有人高喊救命,他抄起家里备用的救生衣、一个箭步跑了出去。
陈尚锋的妻子身怀六甲,因为不放心,也跟着丈夫跑了出去。陈尚锋循着呼救声,一边报警求救,一边沿着河岸搜寻,终于透过茂密的树丛找到了漂在河里的落水者。
但是找到张某他发现,张某距离岸边将近3米,水深将近10米,河岸十分陡峭,营救难度很大。一开始陈尚锋试图把救生衣递给张某,但是几经挣扎,张某已经体力不支,连树枝都快抓不住了。
下游就是拦河堰,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张某一旦松手,后果不堪设想!生死关头,陈尚锋一看这个情况,他纵身一跃跳入河中。
水流太急,下水后的陈尚锋试图接近张某,但又被急水冲开,情急之下,他向岸边的其他群众求助,“递根绳子给我!”赶过来的村组长陈小年一看,形势危急,火速拿来绳子,扔到岸底。陈尚锋随即奋力抓起绳子,把绳子紧紧系在张某的腰上,最终,众人合力把落水者拉上岸,张某得救。
在DEEPSEEK上把“陈尚锋救人”的经过看完,我把手机放回到我的口袋。我一抬头,其他人还在谈其他事,目光转向坐在我对面的陈尚锋,寸头、瘦脸、黝黑、目光坚定,时隔多年,他的发型、体型、脸庞似乎还是军营里一个战士的模样,我过去是多年的带兵人,我当时就在想,我的第一感觉没错,很利索,是个好兵。
当大家聊完其它事,我忍不住问陈尚锋,我说战友,我刚才在网上看了您救人的经过,你真了不起,下水救人。我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旁边的大家一听,也七嘴八舌的问起来,其实大家也都很好奇,到底怎么回事。
当大家问完,陈尚锋他腼腆的回答说:“本能吧,因为家在河边,常备救生衣,所以一听到有人落水喊救命,就本能的回家取救生衣;下水的时候没想那么多,更多的是出于军人的本能。我相信,在危急关头,老兵们都会伸出援手,义无反顾。现在想来,确实有点后怕。”
陈尚锋这句话说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陈尚锋他两次提到“本能”,本能的回家取救生衣,出于军人的本能。
但是,我想,这真的是人的本能吗?
陈尚峰的前半句,“本能吧,因为家在河边,常备救生衣,所以一听到有人落水喊救命,就本能的回家取救生衣”,不是的,我在节目当中经常讲,趋利避害才是人的本能,追逐利益、远离危险才是人的本能。舍弃利益、舍己救人并不是人的本能。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本能。
但是,陈尚锋的后半句话,我却非常同意,“舍小家、为大家”“舍己救人”却是中国军人的本能。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
我想到了2021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河南省退役厅组织30万退役军人组成突击队,配合武警消防开展救援,利用冲锋舟转运群众2万多人;
我想到了2022重庆山火,退役军人联合消防、民间志愿者组成“摩托车运输队”,向火场运送消防器材、饮用水,重庆红岩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连续72小时参与扑救,协助开辟20多公里的隔离带,防止火势向缙云山核心保护区蔓延;
我还想到了2023京津冀特大洪灾,数万名退役军人组成应急突击队48小时完成跨省机动,我还想到了,2022广东广西抗洪抢险,2023甘肃积石山地震,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太多了,举不胜举。
这不是人性的本能,但是,这是中国军人、中国退役军人的本能。
那么今天节目,我就仅仅是想谈中国军人的伟大、中国退役军人的伟大吗?
不是的,不仅如此。
我想表达的更深层的,就是中国退役军人这个群体,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支力量,是一支战略力量。中国退役军人,不仅能冲锋在抗洪抢险、应急处突的一线,也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助力科技攻坚,最重要,是整个社会稳定的一个稳定器、一个压舱石,为什么?因为这个群体,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撑。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
我说这一点你从历史当中就能得到答案。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退役军人转岗地方,参与地方建设和经济恢复,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军队干部投身城乡管理,为新中国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退役军人成为市场经济浪潮的弄潮儿,通过创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到今天,中国退役军人仍然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截至2024年,全国34.8万名“兵支书”扎根基层治理,4.6万“兵教师”助力教育强国,2.5万退役士兵服务边疆稳定,350万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应急任务。
但是,我今天所想表达的还不仅于此,我更深层想表达的,就是说,如何发挥好退役军人的作用,是今天所有大国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认真、耐心看完我过去《大国渡河》系列节目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在反复强调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说:
百年变局下的国际博弈,本质是“渡河者”与“半渡而击者”的生死较量。美国试图通过“战略欺骗”与“技术锁链”诱使对手率先渡河,再以“半渡而击”瓦解其国运——俄乌冲突就是最新最典型的例证。
然而在这场博弈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群体正悄然成为破局关键:就是退役军人,他们是大国渡河之舟的一个隐形的引擎。
我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知不知道俄军在战场上破解乌军的“海马斯”,所使用的电磁干扰技术是哪来的?背后是俄罗斯退役的军工专家跟俄罗斯现役部队的深度协同。
大家知不知道我过去经常讲的深度介入俄乌冲突的美国Palantir公司,他之所以能把人工智能情报分析的效率提升百倍,市值反超洛马等美国传统军工巨头,靠的谁呢?除了硅谷工程师,还靠的谁?还靠美军退役的军事情报人员。
也就是说,现代战争的胜负,已经从钢铁洪流的对抗转向“技术+经验”的融合创新,而退役军人正是连接这两大要素的桥梁。
而以上我所讲的,仅仅才是一个缩影。退役军人的战略价值不仅如此。
我总结至少三重战略价值。
第一重,就是刚刚我讲的,技术转化的“活体载体”,把“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战场能力”的核心。
退役军人群体承载着最鲜活的战场经验与军事技术认知。俄军电子战部队在顿巴斯战场屏蔽GPS信号时,其技术方案直接源自苏联时期退役电子战专家的理论储备;而美军“算法战”中用于识别中国南海岛礁的AI模型,训练数据多来自退役侦察兵的口述战场记录。中国近期在珠海航展亮相的“蜂群无人机”系统,其集群控制算法的优化,同样得益于参与过高原边境对峙的退役技术军官的经验输入。
第二重,就是危机应对的“压舱石”。
中国退役军人的组织效率远超普通民间力量,这种“散则为民,聚则成军”的特性,正是应对美国“半渡而击”式突发危机的战略底牌。
第三重战略意义,就是大国博弈的“非对称支点”。
说到这个问题,我点到为止。最近粉丝们都私信我,想让我谈一谈李嘉诚的事,我说我之前《大国渡河》节目反复讲过,美国近期试图构建“石油联盟”围堵中国能源安全,巴拿马运河的控制计划就直指印太战略通道。那么,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退役军人,能不能参与“一带一路”的安保呢?能不能参与维护我们的海外利益呢?这种“非军事手段维护海外利益”的能力,恰恰是破解美国“地缘锁链”的关键。
包括你看前不久的黎巴嫩真主党寻呼机爆炸事件,如果当地的安保由具备电子战经验的退役军人主导,那就完全有可能提前识别设备的异常。
好了,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当特朗普政府以“三退三进”重构全球棋局,当硅谷巨头撕毁“AI军事禁令”下场参战,大国竞争的胜负手早已超越传统军事范畴。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懂技术,但不懂战场。中国下一步的“AI+军工”,不能缺少退役军人的经验输入。
第二句,中国退役军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战时“撑住渡河之舟”,更在于平时“筑牢河岸根基”。 因为真正的渡河智慧,从来不是避免被击,而是让对手无从下手。
第三句,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但是,舍己救人、舍小家为大家却是中国军人、中国退役军人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句顺口溜,叫“退伍不退志,退伍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