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创造,中国大批超级装备上新!从仰望到平视,应戒骄戒躁

作者:终南剑客

终南剑客

本期话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场“逆袭”的剧本。《道德经》提醒我们,今天的我们,应该调整心态。

先做两点声明。

一,就是说,我这个账号“终南剑客”,目前在全网各个平台,都只有一个账号,没有所谓的小号,未来如果有,我会提前告知大家。提醒大家不要上当。

二、就是说,我的节目聚焦国际军事,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聚焦新质生产力,其中难免会提到我们中国的一些企业,这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

那么为什么我要做这个声明呢?因为前不久,我曾经做过一期关于黎巴嫩寻呼机爆炸案的节目,节目中提到过我们中国的一家企业,某某达,事后就有好几个粉丝发私信,来感谢我。另外最近的就是,今天上午,也有粉丝发来私信,感谢我前不久节目中提到了我们的另一家企业,某某重工。

我想说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今天赚了来感谢我,将来哪天赔了钱是不是也会来怪罪我呢。赚了钱只能说明,说明您个人的嗅觉敏锐,眼光独到。所以呢,我今天再次重申,我的节目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这不是我节目的方向。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好了,进入正题。

如果您在10年前问一个外国人:“您认为中国制造是不是等于廉价货呢?”

他可能会用带偏见的眼神看一看你手上的手机,你的手机壳;但是今天,当老外住在中国的酒店,他可能一开门,会吓一跳,然后赶紧用手机拍下送外卖的机器人,然后他可能还会在X上发文,说,“科幻片里的场景,竟然会在中国真实上演!”

十年间,中国制造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逆袭的剧本”。从“代工工厂”到“创新实验室”,从“模仿者”到“规则的改写者”,这场转型的剧本、逆袭的剧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升级密码”呢?

下面,我就用显微镜,来帮助大家观察这场史诗级的蜕变。

“逆袭”的转折点

十年前,中国制造是“量大价低”的代名词。我们的游客们扛着日本的电饭煲回国,我们的国产汽车被调侃成“会移动的铁皮盒子”。

但是在当时,暗流其实已经开始涌动。

在我们深圳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五加二白加黑”,忙着用焊枪在电路板上焊来焊去,其实他们当时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手里的这把焊枪其实是一支画笔,在勾勒未来,他们再想也想不到,自己手里板子,会是十年后中国芯片的雏形,成为十年后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2014年,中国高层提出“三个转变”论,这如同给中国制造业注入了一剂“肾上腺素”。政策开始“精准投喂”:破除“四唯”人才枷锁,给企业松绑;砸钱搞基础研究,为技术铺路;引入外国企业逼国产汽车进化,给市场“打鸡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是在这样的催化下诞生出来的,一家当年被嘲笑“不务正业”的电池实验室,如今,德国的工程师们来排队参观。

十年后的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数的全球占比超过60%,宁德时代的电池标准甚至成为欧洲车企的“必修课”。那么这哪里是“代工厂”啊,这分明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创新的“炼金术”

有人说,中国创造的“炼金术”,是“拿来主义”的进化版。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我们的炼金术,是把别人的技术当成“催化剂”,炼出我们自己的金矿。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延续,其实也是这个路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的重复之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盾构机,这个曾经让中国工程师“跪着求图纸”的设备,如今成为了国产的骄傲。中铁装备的团队啃下3万个零件的技术难题,把进口价从亿元砍到千万,还反向出口到盾构机发源地法国。这个剧情反转,就像“徒弟打败师父”的金庸武侠小说。

长虹美菱的AI冰箱,能够识别您家里玫瑰的保鲜需求,海尔的洗衣机可以通过“衣服基因库”定制洗涤程序。这不是科幻片,而是未来您家里的真实场景。

当德国工程师还在纠结精度的时候,中国团队已经用算法破解了“用户痛点的密码”。

那么这个底层逻辑就是,中国创新的秘诀是“痛点雷达+技术拼图”。企业就像侦探一样扫描市场的需求,再快速整合全球技术资源,最终,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

那么这,就像用积木搭出别人没有见过的模型,零件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但是创意是我们自己的。

2025年3月,中国一台身长不足半米、体重仅仅1.5公斤的“钢铁章鱼”潜入万米深渊。

北航研发的深海多模态机器人,它能在万米海底完成高难度作业,甚至比实验室表现更优。这场从模仿到原创,从零件组装到系统集成,从陆地到星辰大海的“深海芭蕾”的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缩影。

不仅如此,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经”系统,搭载在“海洋石油720”物探船上。它能以AI技术快速识别海底的干扰噪音,穿透万米的地层,绘制出油气的“藏宝图”,数据处理的效率提升3倍,信噪比提高25%。这套深海的CT机,在扫描完南海3000米水深、5600米地层以下的复杂构造带之后,可以出图、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在“深海一号”二期工程中,中国团队还用深水优智钻完井技术,完成了总井深超6万米的作业,相当于钻透7座珠穆朗玛峰。更令人惊叹的是,水下气井控压的精度能达0.2兆帕以内,堪比在狂风巨浪中,把一根线穿过一个针孔。

从全球首座十万吨级超深水平台“深海一号”,到“海葵一号”,中国构建出了覆盖水面、水中、水下的3000米级深水装备体系。让我想到了过去美国大片当中的变形金刚联盟,美国想出来了,没搞出来,结果今天中国搞出来了。

其背后,是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飙升到每万人470台,宝钛股份、西部超导等企业突破深海耐压钛合金锻造技术,使得万米载人舱比“蛟龙号”强度提升20%,重量却减轻30%。这种“以轻驭重”的智慧,恰如中国制造从“厚重笨拙”到“举重若轻”的蜕变。

如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举不胜举。我想,就是一句话,中国创造已经不止于“替代进口”,而是要站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沿,开启了“定义未来”的下半场,纷纷进入无人区。

未完成的乐章

今天节目,算是对我未来一个系列节目《终南新质》,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对这个系列节目的一个预告。因为我深深感觉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今天我核心想说的,其实并不是“厉害了我的国”,而是相反的一句话,“我们需要调整心态”。

我认为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真正的一个危机,就是说,我们经过卧薪尝胆,努力奋斗,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为了这种平视,我们等待了多年,奋斗了多年,期盼了多年。终于,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么真的来了之后,我们今天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美国,如何行稳致远。

我认为最起码,我们不要像美国当年那样,那么自我、那么骄傲。要继续谦虚谨慎,不要自满,止步不前。

所以说,真正的危机是“自满陷阱”,因为领跑者最怕的,并不是对手快,而是自己慢。

就像我昨天节目所说,好好去爱自己就行,不必去恨别人。就像小说《太空之城》当中我们想表达的核心思想,面对科技爆炸,面对人工智能,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情感,就是感情。这是我们的法宝。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大部分都希望,也都看着呢,中国能不能持续发展,引领发展,带领全世界走向繁荣、走向和平、走向大同。还是重复美国心高气傲、唯我独尊的这条老路。

你看过去,排行老三的那个哥,排行老大的那个哥,为什么总成不了事呢?就是因为,老三骄,老大傲。

所以说未来,我的思考就是,未来我们整个社会都要继续深挖、继续织网、继续吃苦,不能躺平。别怕坐冷板凳,因为只要努力,总有上场的那一天。因为现在各个省都在培育六小龙。

深挖什么?基础研究要继续“深挖矿”: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这些“科幻技术”需要十年冷板凳,但是这个冷板凳必须坐。

织什么样的网呢?产业链要“织密网”,不能让芯片、高端机床等短板继续漏风,成了补不上的“漏洞”。

同时我们大家都要继续的支持开放,争取当上“技术的联合国”,吸引更多技术来到中国,让全球智慧为中国创新“赋能”,像支持华为一样,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骄不躁。

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从代工到定义未来,中国制造业的蜕变不是偶然。它像一棵树,早期扎根于全球产业链的土壤,中期用政策和技术枝干向上生长,如今长出独属自己的气根,形成新的生态。

第二句,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逆袭剧本,需要我们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位科研者、每一个政策制定者,继续在深夜的实验室、车间、会议室,创造新的精彩的台词。就像《哪吒2》一样。

第三句,越是成功越要告诉自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时刻提醒自己,我没有别人所说的那么牛。因为这个世界它是有规律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