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汽车关税大棒,把谁打疼?中美贸易战新回合,中国破局有道

作者:终南剑客

终南剑客

本期话题,关税战中特朗普“交易的艺术”,暗藏三重意图。特朗普汽车关税大棒,最终把谁打疼?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新回合,中国的“两力”破局之道。

首先,我认为我们必须要看清,特朗普它关税新政的“两面性”,这两面,一面是极限施压,另一面是战略试探,这种试探,就是我之前《大国渡河》系列节目举的那个例子,拳击当中的一个术语,“刺拳”,刺探的刺。

2025年3月27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非美国制造的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4月2日生效。这个政策,看似好像是2018年贸易战的“升级版”,其实呢,暗含着更为复杂的策略意图,他这个刺拳,我认为至少暗藏三重意图。第一重,施压,直接获利,第二重,施压谈判,逼迫让步,间接获利。第三重,政治算计,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获利。

先来看第一重,施压。他怎么施压呢?把关税作为一种武器来施压,因为特朗普都说了,关税是具有弹性的,是具有灵活性的,是能商量的。

这种“灵活性”就在于,它不是一刀切,而且允许部分国家豁免或延期实施。

那么它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就是想通过制造市场恐慌和谈判压力,迫使盟友或者对手做出让步。对某些国家,这一招的效果立竿见影,你比如,特朗普大棒一挥,现代汽车,韩国现代汽车立刻就宣布,对美投资210亿美元以换取关税豁免,特朗普的这一招,我总结叫“棒子打棒子,关税促投资”。同时,他对汽车零部件实施它叫“美国本土含量”的一个认证机制,目的,也是为了产业链回流。

那么,如果有人不像现代汽车一样,一个刺拳就搞定。那么怎么办呢?他实施第二步,上桌,博弈,谈判,重复操作,威胁,逼迫你让步,这是他第二重目标。

所以你看这一次,特朗普宣称“对等关税”将覆盖所有国家,但如果你仔细去看,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更注重精准打击高顺差地区(你比如中国)和关键产业(你比如能源、半导体)。他一方面,就是想通过关税收入为美国国内减税提供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制造通胀压力倒逼中国在谈判中让步。

能印证的一个点,就是近期,特朗普释放“关税可以谈”的信号,暗示它愿意以部分妥协,来换取中国在农产品采购、科技合作或者其它方面的让步,这种策略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极限施压”一脉相承。

咱们谈嘛,各让一步,最终你得让我多占点便宜吧。

第三重目的,就是他的政治算计了。他的目的不仅经济利益,还有政治利益。因为今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实际上已经与他的竞选承诺高度绑定了。

比如说这次他搞的这个汽车关税,就是为了迎合密歇根州等摇摆州的制造业选民。他对能源产业的倾斜,支持传统能源,打压新能源,就是因为他与美国传统化石能源集团的利益关联。特朗普团队设想和估计,通过每年收关税,每年能收1000亿美元,这就为他后续的减税和基建提供了财政资金。

好了,特朗普关税战的三重目的搞清楚了,我们再来看具体看,这次汽车的关税大棒到底把谁打疼了?把中国打疼了吗?我认为短期没有,但是长期需要警惕。

为什么说短期没有?因为中国对美汽车出口占比不足5%,对我们整车出口影响微弱。但是长期来看,存在间接风险,因为有可能导致供应链重构和竞争加剧。

被“打疼”的,其实主要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加拿大、墨西哥、欧盟 ,包括日本韩国。

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之一,所以你看这一次,加拿大反应强烈,总理卡尼直言说,特朗普的这个政策,是“对加拿大工人的直接攻击”,并威胁采取报复性关税。

再就是墨西哥,墨西哥对美汽车出口占总产量80%,以前墨西哥车企依赖美墨加协定,拥有低成本优势,但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抡下来,将削弱墨西哥车企的竞争力,迫使产能回流美国。

最后就是欧盟、日本、韩国。你看这一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发出呼吁,呼吁欧洲国家联手保护产业链利益。

日本韩国更不用说,日本韩国的汽车企业,非常依赖美国市场。所以你看,这次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的消息刚一放出来,日韩汽车股价应声下跌,丰田、本田美股跌幅超3%。因为日本的丰田、本田,对美出口占销量总量30%以上。

那么,感觉到疼的还有谁呢?

美国自己,美国自己本土的汽车产业。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像美国通用、福特这些汽车企业,非常依赖进口零部件,那你关税一涨,他就不得不承受供应链成本上升的压力。

所以你看这一次,特朗普大棒一出,通用、福特等美国本土车企股价暴跌3%。这次彼得森研究所也警告说,关税可能导致汽车价格上涨10%-30%,抑制消费需求并引发大规模裁员。

那么这意思不就是,特朗普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刚才我讲了,我们有没有被打疼?影响肯定会受影响,但是影响短期有限,长期需要警惕。

一就是刚才我讲的,中国对美汽车出口占比不足5%,我们的出口重心,已经转向欧洲、东南亚等地。 包括你看特斯拉上海工厂,也有可能面临零部件成本压力,但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供应链本土化率,已经超95%,我们的缓冲能力很强。

二、就是我们可能会面临供应链重构与竞争加剧。我们的汽车零部件领域肯定会承压,因为部分关键组件,你比如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可能需要与下游厂商共同承担成本。而且全球的车企如果有部分转向北美建厂,可能会分流我们中国的供应链订单。

三、就是说,特朗普这次这个政策指向性,虽然不是光针对我们。但是你从这次特朗普特别要求企业证明“美国本土含量”,对北美供应链实施“精准切割”就能看得出来,他就是直指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迫使企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你从他贬低风能产业、贬低新能源领域也能看的出来,新能源领域仍然是他遏华的重点,这与他2024年《301条款》对于中国锂电、电动汽车的高关税,形成了政策闭环。 这是他的一套组合拳。

那么从目前来看,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面对美国关税攻势,我们展现出了“战术克制”与“战略进取”并重的这样一个应对策略。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在精准反制与战略定力之间的一种平衡 。

首先,就是我们 “以牙还牙”的精准打击 。我们也针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玉米)和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并将10家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接冲击美国农业州选民的利益。同时,通过世贸组织起诉美国关税措施,削弱其单边行动的合法性。这种类似“外科手术式”反制,既能避免全面对抗,又能精准触达特朗普的政治痛点。

其次,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就是我们对于内需的刺激与产业链全球化,加强多边合作与规则制定的主动权争夺 。我们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也在加速构建区域的合作框架,深化与欧盟的关系,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主导规则制定,等等等等。

当然,说到底,还是靠我们自身,靠我们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供应链韧性的强化 。针对美国明面上的关税威胁和潜在的科技制裁,我们正在加速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我们正在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分散风险。力争即使在对美出口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新兴市场来维持增长,争取“东方不亮西方亮”。

最后我想说的是,特朗普关税政策虽然加剧贸易冲突,但也暴露出美国战略的内在矛盾,对我们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盟友离心,伙伴离德,最终的结果,就是“去美元化”的加速,你看这一次,加拿大、欧盟对美国汽车关税的强烈抗议(加拿大说这将“牺牲北美汽车主导地位”),日本韩国车企加速在东南亚建厂,我们能不能借此机会,深化与墨西哥、东盟的产能合作,从而来打造一个“非美技术标准”的区域性供应链呢?我们中国的新能源车企,能不能借机,扩大在欧洲、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呢?

真要是把这些事做成,那么我相信,假如今年6月份中美元首会晤成行,那个时候,特朗普可能会冷静的多,务实的多。

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来自特朗普,实际上是三句,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有点搞笑。2025年3月5日,特朗普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说“我们被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剥削了几十年,这种情况不会再继续下去了。”昨天3月26日,特朗普在宣布汽车关税的时候说,“我们将对那些与美国做生意并带走工作岗位、财富的国家收费。”过去特朗普还说过一句,“贸易战是好事,很容易赢。”

第二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是一场“交易艺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制造不确定性迫使中国让步,同时掩盖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中美竞争的本质是一场发展竞赛,最终取决于各自的成效。”

第三句,有一种力,叫定力,战略定力。还有一种力,叫动力,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这两种力,只有这两种力,能帮助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引领”的跨越。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