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并非特朗普原创!中国必危中寻机,或催生全球新经济版图

终南剑客

本期话题,特朗普打出关税战“七伤拳”,这是模仿,并非原创。特朗普的手段看似升级,其实是保护主义的百年轮回。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版图,将可能形成。

2025年4月3日凌晨,美国白宫玫瑰园的灯光下,特朗普签署了两份被称为“史上最激进”的关税行政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这场以“对等关税”为名的贸易战,不仅把全球贸易推向悬崖边缘,更暴露了特朗普政府模仿历史却无视历史教训的短视。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

因为这在美国历史上,曾经真实的上演过。

1930年,美国通过了一个叫《斯姆特-霍利》的关税法案,也叫《1930年美国关税法案》。最初,这项法案是想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美国的农业免受外国农产品的冲击,不过,随着法案推进,其他产业利益集团也纷纷要求获得保护,最终,法案涵盖了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将美国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关税率提高了约40%到50%。这一法案,尽管在当时得到了美国国内部分产业的支持,但遭到了广泛反对。

事实证明,这些反对者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法案不仅加剧了美国自身的经济衰退,也引发了国际贸易的急剧收缩。因为,美国的关税法案一方面引发了许多国家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另一方面,进一步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引发大萧条。

所以,法案实施后,美国的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5亿美元,出口额从54亿美元下降到21亿美元。全球贸易在1929年至1934年间,下降了约66%。

所以说,一看不行,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与其他国家谈判降低关税,这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从保护主义向自由贸易开始转变。

这一法案的教训提醒人们,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所以此后,众多历史学家警告说,说这一类保护主义的政策完全就是“经济自杀”。

但是,时间来到近百年后的2025,特朗普政府并没有汲取教训,而且重蹈覆辙,以“对等关税”为名,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最低10%的基准关税,并对中国、欧盟等加征更高税率(中国累计税率达54%)。

这不禁让人感慨,关税战的百年轮回,虽然特朗普坚称,说我这个是个升级版,其实,只不过是一场重复历史错误的模仿的游戏,新瓶装老酒。这是一种模仿。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

因为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其实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惊人相似。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同样遵循“以关税为武器、以保护主义为盾牌”的逻辑:通过提高进口成本,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缓解贸易逆差。

特朗普今天讲,“这是美国的经济独立宣言”,这与当年胡佛政府“保护美国就业”的口号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特朗普不仅模仿胡佛,特朗普还模仿罗斯福的“关税博弈术”:以威胁促谈判。

1934年的《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了美国总统通过关税谈判降低贸易壁垒,罗斯福借此与21个国家签署协议,推动美国出口增长。

虽然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威胁加征关税迫使盟友让步:对欧盟汽车征收25%关税,但是本质一样,特朗普是想逼迫德法在电动汽车补贴上妥协;包括他对日本半导体加税,也是意在重塑芯片供应链。这种“极限施压”战术,与罗斯福时期“以关税为筹码换取市场准入”的策略一脉相承。

不仅如此,特朗普不仅模仿罗斯福的“关税博弈术”,还模仿他的偶像里根,里根的“关税保护”。

1981年,里根政府为拯救美国钢铁业,对日本、德国等钢铁产品加征15%关税,并签署“自动出口限制协议”。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同样带有明显的产业保护色彩:豁免半导体、药品等关键产业,对汽车、钢铁等制造业实施重税,其实呢就是在复刻里根时期“保护夕阳产业、扶持新兴产业”的路径。

然而,与里根时代不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覆盖范围更广,甚至将盟友纳入征税对象,导致全球产业链震荡。

那么当前,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战,各大经济体反应呈现两大趋势:

一,就是强硬反击。欧盟计划对美国科技服务、农产品加征关税,并启动“反胁迫工具”限制美国企业市场准入。我们中国商务部表态“坚定维护权益”,中日韩重启经贸合作,东盟加速区域供应链整合。

二,就是我今天重点要讲的,规则重构。 WTO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陷入瘫痪,多边贸易体系濒临崩溃。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非洲自贸区)加速推进,全球贸易从“美国主导”转向“区域抱团”。

那么再这样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句话,全球贸易格局的分化,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

欧盟、日本启动“去美国化”供应链重组,中国推动RCEP深化合作,发展中国家转向本币结算——这一趋势与上世纪30年代各国构筑关税壁垒、货币竞贬的历史场景高度相似。

不同的是,此次“关税战”可能催生以区域集团为核心的新经济秩序:北美的“近岸外包”、亚洲的“区域整合”、欧洲的“战略自主”。

那么你说,对美国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短期,可能是好事。长期,可能是坏事。短期,个别行业获得收益幻象,长期,代价高昂。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车加征关税就是例子,虽然貌似短暂保护了本土企业,但同时导致了通用、福特丧失创新能力,最终被日本车企反超。而且,最近彼得森研究所也预测说,说如果贸易战持续一年,全球GDP将蒸发7%(相当于法德经济总和),美国国债危机可能提前爆发。

关税,它是一把的双刃剑。关税战,它也是一个“七伤拳” 。

因为历史早已反复证明,关税战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当初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导致美国进口额暴跌66%,GDP萎缩30%;里根钢铁关税虽挽救了部分就业,却推高下游制造业成本。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一样,面临相似困境:高盛测算,15%的平均关税或使美国核心通胀上升1.2%,低收入家庭年支出增加1500美元;IMF警告,是如果关税长期化,全球经济增速将下滑0.8%。更致命的是,盟友的报复性关税将导致美国出口萎缩,制造业回流目标恐成泡影。

所以说,当前关税战:没有赢家,不过是特朗普对于美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一种无解和赌博,没有办法的办法。

导致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以下3大结果。

一、通胀失控:新关税预计推高美国CPI 2.3个百分点,抵消美联储降息效果。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跌至12年新低,通胀与衰退风险并存。

二、供应链断裂:汽车、半导体等关键产业受冲击最大。例如,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直接导致底特律三大车企股价暴跌,而日本、德国车企也面临供应链重组压力。

三、盟友离心:欧盟、加拿大等传统伙伴宣布反制措施,墨西哥、印度等国转向“去美国化”。所以你看,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担心这样,之前就反复警告说“不要报复”,这就是它同盟体系的裂痕。

更讽刺的是,美国过去的数字已经证明失败,特朗普政府依然不死心,还想试一试。过去四年,关税战并没有缩小贸易逆差啊,反而让美国企业多支付了1.3万亿美元。

所以说,朋友们,历史告诉我们,保护主义终将失败 。全球化不会因关税战消亡,只会寻找新路径。

正如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所言:“保护主义是经济愚行,它扼杀创新,加剧不平等,最终让所有人付出代价。”

好了,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是对全球化时代的一次“任性反扑”。它既无法解决美国结构性矛盾,更可能将世界拖入“逆全球化”的泥潭。然而,危机中往往孕育转机:区域合作深化、产业链多元化、数字贸易崛起,或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破局之道。

第二句,历史何其相似,却又有所不同。当美国在关税战中孤注一掷时,世界正以更紧密的协作回应挑战。毕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合作,才能共同穿越风暴。

第三句, 特朗普的关税战,本质是“逆全球化”的孤注一掷,但危中有机,我们必会危中寻机,我们必然会通过“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破局。短期,以政策工具稳住基本盘,中期,以技术创新重塑产业链,长期,以规则制定争夺话语权。

历史证明,任何保护主义终将失败,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真正的进步,往往诞生于危机与变革的交汇处。”

今天节目最后,做个预告,明天上午,受大象新闻的邀请,我会做个直播,与几位老师连线,谈尹锡悦的弹劾案,因为尹锡悦弹劾案将于当地时间4月4日上午宣判。欢迎大家明天上午来看我的直播,来捧场。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4月03日 21:41  陕西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