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端大风,是不是气象武器?特朗普“关税风”同频,风亦有道

终南剑客

本期话题,我们这次的大风,到底是不是气象武器呢?风过无痕,文明有迹。

要搞清楚我们这次的大风是不是气象武器,就要先搞清楚这次大风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它形成的成因进行分析。

为此呢,我今天上午不仅自己做了不少功课,还专门拨通了我们中国气象局我一位朋友的电话,向他学习,一起探讨。

这一次的极端大风天,始于2025年的4月11日,但核心影响在第二天,也就是昨天4月12日,覆盖华北、黄淮、江南、华南内蒙古、东北等地,全国超半数省,截至昨天下午3点,全国4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发现打破4月同期极大风纪录,其中,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风力最强。

风力最最强的极端风速,发生在华北和黄淮,局地阵风13到14级(北京门头沟高山玫瑰园的风力每秒45.8米,天津蓟ji州盘山站风力14级,河南林州最强,15级)。

同时,12日,南方大风的风力已经开始普遍减弱,北方大风持续到今天白天,也随后也逐步开始减弱,到了明天,14日之后,全国整体的风力也将开始减弱。

那么这么强的风力,覆盖的范围这么广,是怎么形成的呢?

用我这位专家朋友的话讲,4个关键词“协同”“放大”“铺垫”“叠加”。

所谓“协同”,就是说,冷空气与温带气旋的协同作用。这次冷空气南下的速度达到了每天1500公里,与地面的温带气旋产生剧烈碰撞,形成了类似“天气陀螺”的旋转系统,导致风力急剧增强。进一步解释,就是说,虽然现在已经是春季,但是春季的高空仍然是冬季的环流,等高线密集,风速大;地表受热之后湍流加剧,将高空大风传导至地面。这可能比较难理解,一会我会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所谓“放大”,就是说,这次大风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地形与狭管效应放大风力。比如说,华北山区、城市地形、城市高楼之间的狭管效应,使得局地风速比郊区高出20%到30%。再比如一些山口地区,像内蒙、河北北部,因为地形的引导,导致风力集中、风力被放大。

所谓“铺垫”,就是说,有前期的气候条件作为铺垫。因为在4月初的时候,我们华北的气温就比常年偏高5到8℃,大气能量储备充足,这直接导致了冷空气入侵时释放出剧烈能量。

那么最后,所谓“叠加”,就是说沙尘爆和暴雪的叠加影响。我前几天坐高铁到郑州、再坐高铁到北京、再坐高铁回西安,一路就感受到,你像西安前两天,就是明显的沙尘暴天气。就是说,新疆、内蒙古等地出现沙尘暴,冷空气携带沙尘自西北向东南扩散,这是一种叠加;另外,东北地区因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影响,这是另一种叠加。

讲到这,估计掌握一定基础的朋友听懂了,可能还有朋友没太听的很清楚。

那么不要着急,下面我来举一个通俗形象的例子,保准大家一听都懂。

这次的大风天,有点像一个“接力赛”,中间有三个关键因素,就像3个接力棒一样层层叠加,最终形成极端强风。

第一棒,叫动力启动。冷空气就好像一个巨人一样,从蒙古国“冲”下来,而华北地区的暖空气(比如说北京4月10日28℃的高温),就像另一个巨人站在原地。那么两个巨人相撞,两个人相遇的时候,冷暖的温差达到每公里15℃,气压差高达每百公里8百帕(相当于每公里的气压变化超过800米海拔的高度差)。那么这种剧烈的“拔河”直接产生了地面大风,就像两股力量对冲时,中间的空气被“甩”出去一样。

这是接力赛的第一棒。

第二棒,就是在高空的能量传递,像一个“风速的放大器”。

对流层的中层(也就是大约5到10公里的高空),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80公里,相当于台风级别。那么这些高空的强风,通过大气湍流把能量“传导”到地面,这个过程,就像用一根长竹竿去搅动水面,波纹会扩散到岸边一样。

所以说,经过这一棒,地表风速被额外增强了20%到30%,原来可能就只是7级风,一下变成了10级以上。

不要着急,还有第三棒。

这个第三棒,就是由地形和城市形成的“风道”,造成了一个局部放大的作用。

一是自然地形:你比如太行山和燕山形成了一个“V”字型的山谷,像一把巨型“风喇叭”,把气流压缩后加速。原本10级的风经过山谷,可能被放大到13级。

二是我们城市的高楼,你比如北京、天津的高楼群,就像一道道密集的“栅栏”,风从楼宇之间穿过的时候,速度骤增。你比如,风速在开阔地带是10级,但楼宇间隙可达13级。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说的“穿堂风”,“穿堂风”把风力放大了40%。

所以说,经过这3棒,狂风形成了。

这3棒,构成了一个“龙卷风的制造机”。

冷暖空气碰撞就像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提供初始动力;高空急流像一个“涡轮增压器”,增强风力;地形和城市结构像“加速管道”,让局部风速突破极限。

所以说最终,这些因素叠加,这3个接力棒下来,让原本普通的一场春季大风,变成了一次罕见的极端天气。

我想这个问题我讲到这,是不是气象武器,就不言自明了。

我认为,这次我们的大风天,由自然气象系统所驱动,并非人为干预的“气象武器”。

那么在这个问题其中呢,还有这么几个具体问题。

第一个具体问题,就是说,气象武器指通过人为手段制造极端天气(如暴雨、飓风)以干扰敌方的战略工具。

历史上,美国确实曾经在越南战争中搞了一个“大力水手行动”,通过人工降雨破坏北越交通,但是他当时影响的范围有限。

第二个具体问题,就是说技术难度,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目前,世界各国的技术还无法实现跨区域、持续性的极端天气控制。

包括,人工增雨需要依赖云层条件,包括现在人类无法精准操控台风路径。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能量守恒的问题。

你比如说,制造这次如此大范围的阵风,至少需要输入上百颗甚至上千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目前人类能源技术的供应能力达不到。

你比如说,美国过去搞的这个高频主动极光研究计划(HAARP),他搞这些实验的能量规模,仅为自然现象的百万分之一,只能有限影响,无法操控天气,因为大自然太强大了。

所以说,他只能局部的,个别的,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大范围的、规模性的、高强度的,他做不到,他今天没这个能力,不要高估他。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目前,全球的气象卫星和雷达系统,可以实时追踪天气变化。假如说,未来如果存在人为干预,国际社会是有能力通过化学物质残留、气象数据的异常等等线索来发现的。

所以说,结论就是,这次我们的极端天气是自然系统的复杂反馈,人类目前尚没有能力操控如此大规模的天气系统。面对气候挑战,理性认知与科学应对才是根本出路。

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加征125%关税时,这场现代贸易战的风暴强度堪比北京春季的十级大风。这种经济飓风与自然界的大风的形成了一种奇妙共振。

第二句,特朗普的关税大风,卷起的漫天黄沙有多大,暴露出的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就有多脆弱。这股风来的有多猛,走的时候就有多快。

第三句,风过无痕,文明有迹。在应对这场特朗普挂起的关税风暴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我们"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也看到了我们"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智慧和从容,还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恰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必将在压力下迸发更强大的生力。

特朗普刮起的关税风,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卷起漫天黄沙,人人避之不及,戴上口罩。我们未来的风,必定是微微春风,春风化雨,滋养万物。

这就是什么呢?这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年风雨中淬炼出的独特的大智慧,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内核,这就是道。水是道,其实呢春风也是道,因为春风化雨。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4月13日 21:40  陕西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