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袁隆平

音频链接:20250522一粥一饭,当思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的价值无法估量!

大家好,我是“静思有我”微信公众号的撰稿人和朗读者:静思有我。安静地思考,有我一个。

两年前的今天,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离我们而去.我在那一天的次日写了一篇怀念文章,发在公众号上.

今天是袁老离开我们两周年的日子,我重读当初的旧文,重听两年前的音频,依然百感交集,所以我就把原来的文章和原来的音频重新再发一遍,以表示对袁老的怀念。

由于是重发,所以文中和音频中所示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两年前,请朋友们注意。

斯人已逝,我辈永念;

一粥一饭,恩如岳山。

我国我家,曾经多难?

国有栋梁,方得今天。


以下是两年前的原文)

2021年5月22日下午13:07,袁隆平院士离开了我们。我现在回忆起来,他离开我们的那前后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其实正在看手机。而且我碰巧看到了一则消息,说是网上传闻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是个假消息。也就是说,我看到的那则消息是一个专门辟谣的消息,说是袁院士还在医院救治。

我记得我看了这则消息之后就没有在意,于是就午休了。午休起来之后我就做昨天(2021年5月22日)晚上的节目,大约到七八点钟的时候,节目做完了,我就开始吃晚饭,晚饭也是一如既往的米饭。刚准备吃的时候,家人告诉我袁院士逝世了。我立刻义正辞严地告诉家人说:我中午看到了消息,那是一个谣言,让她不要乱说。

可是家人说,她看到的是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我说我也是看到的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已经辟谣了。我还特别提醒她让她查一下她看到的那则消息发布的时间。家人就翻翻手机把时间报给我了。我发现我的家人看到的关于袁院士逝世的消息,是在我看到的那则辟谣的消息之后。

这个时候我有点紧张了,我立刻拿起自己的手机去搜索。我一打开手机,竟然看到的是群众在雨中为袁院士送别的报道。我一下子有点傻了。

赶紧又在网上搜索,全是群众悼念袁院士的报道。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看着,看着,我看着眼前的米饭,就吃不下去了。

不是我这个人好激动。对于我这样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的人,袁院士在我心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如果有人问我童年的记忆是什么,那自然是很多的,如果让我用一个字表述我童年的记忆,那我就告诉朋友们,我童年的记忆就是:饿——对,饥饿的饿。

我印象中,每次放学回家,进屋之后,都是直接冲到厨房,站在灶台边看母亲做饭。因为我每次都是急切地想吃饭,每次都真的好饿。

不过,那个时候想吃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吃不上米饭的。最主要的粮食是玉米,其次就是土豆、红薯、南瓜。

偶尔煮一顿米饭,那也是一大锅的土豆、南瓜或者红薯里面,星星点点地撒上一些米饭。米饭更像是我们现在炒菜放的葱花一样,或者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是个点缀。我记得,只有过年的时候,可以吃上纯粹的米饭。

如果你要问我童年有什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吃饱饭,如果你问我还有没有更高一点的追求,我的追求就是吃米饭吃饱。

后来,不知不觉地,竟然有饭吃了。不知不觉地,米饭里面的南瓜、红薯和土豆越来越少了。再后来,就能够吃到纯粹的米饭了。

这个过程的演变是不知不觉的。我记得应该是能够吃饱米饭之后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就不饿肚子了呢?

于是,我曾经多次跟我的母亲在一起探讨过,为什么我小的时候家里总是没有饭吃,基本上吃不上米饭。

我的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基本上不识字,她给了我很多种答案,但是都不能让我信服。

我心里面一直非常迷惑,为什么地还是那块地,为什么原来就吃不上饭,后来就吃得上饭了,尤其是后来能吃上米饭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而且学的是经济,我才明白了,原来中国人能吃上饭,是因为两个“平”,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袁隆平。

邓小平改革政策,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一点我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家刚承包了土地之后,我到地里去干活,父亲总是要求我在拔草的时候必须要把草根儿拔起来,如果他检查发现我拔草没有把哪一根草根儿拔起来,那我很有可能要挨打。这样种地粮食,产量肯定是高了不少。

而袁隆平,因为他研究出了新的种子,即便是劳动量跟原来一样,产量也能提高20%以上。

我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我记得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上大学真好!上了大学可以明白这么多好道理,可以搞明白为什么我能吃饱饭,而且吃的是米饭。

袁隆平的名字就这样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这大约就是我听到袁院士逝世的消息之后会掉泪、会吃不下米饭的原因吧。

而最近这几年,袁院士总是隔三差五的会给我们一些惊喜。比如去年(2020年)11月份他主持研究的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500公斤。而我最近的一次知道的关于袁隆平的消息,是因为有新闻报道他的团队又取得了好成绩。

当我昨天(2021年5月22日)确认袁院士逝世之后,我还是有点不相信,我又在手机上翻了半天,把我最近看到的最新的一则有关他的消息翻出来看,那是5月10日的消息。我发现,那则新闻报道的是“袁隆平团队”的消息,而我当时没认真看,我只看到了“袁隆平”三个字,没注意“团队”两个字,所以我一直认为他还在辛勤而又正常的工作。所以当我昨天(2021年5月22日)确认了袁院士逝世的消息之后,我总是不相信,我总在想: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我产生这样的误判,自然是与我粗心大意有关,但是我认为也有一定客观原因。一个90多岁的老者,这几年我们隔三差五都能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工作,不时地传出诸如亩产又突破了新的上限之类的好消息。这已经给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这个思维惯性就是,这个90多岁的老者,一直在忙着,一直在忙着,一直在干活。

这样的老爷子让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他来到这个世间,根本就不是享受的,更不是来挣钱的,而是专门来干活的,而且不是为他自己干活,而是为了我们这些曾经吃不饱饭的人而干活。

最近这几年,经常看到袁隆平在90岁左右的高龄还在干活,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地想,有多少人在90岁的时候还在田间地头干活,而且不是为自己过得更好而干活,而是为了别人活得更好干活?

每当想到这一层,我对袁院士的认识,又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了。这个境界和他的水平没有关系,和他的成就没有关系,我只是在思考干活这件事本身。

而事实上,自从今年3月他在海南摔倒之后,住进了医院,他其实,心还是在干活上。救治他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务人员说,袁院士在住院期间,每天都要问外面是天晴还是下雨,气温是多少度。有一次护士说今天的气温是28度,他立刻就急了,他说:“这对第三季杂交水稻的成熟有影响啊!”正如这位护士在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忍不住哭着说:“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我的脑子里还是储存了一些词汇的,可是我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袁院士的这种精神状态,我只想说:“他就是一个干活的人,是一个拼命为别人干活的人。”

这就是我对袁院士的认识,这就是我掉泪、吃不下饭的原因。——这样的老爷子,值得我这样一个陌生人,为他掉泪。

去年以来我开始写公众号,而且主要的文章是关于国际时事政治的,这必然经常讨论和思考中国的国家安全。这个主题似乎跟一个一辈子痴迷于种水稻的老爷子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事实上,关系很大。

袁院士种的水稻,取得高产。而中国刚好是一个人多而土地稀缺的国家,中国的土地能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让中国人吃,曾经让全世界恐慌。更为重要的是,国际上的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一心想借中国人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卡中国人的脖子。

说实话,一个芯片都让中国人喘不过气来。但不管怎么说,没有芯片,咱日子只是过得差点,但是没有粮食吃,日子就没法过了。粮食比芯片自然要重要很多倍,粮食问题是生存问题,芯片问题是发展问题。

但是,有了袁院士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的高产,中国人就能够在不依靠外国一粒粮食的情况下自己养活自己,那些别有用心的反华分子,想借粮食敲中国的竹杠,就变成痴心妄想了。而中国在面对国外的进攻的时候,也少了一份顾虑,就敢于大胆还击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袁院士研究的高产的杂交水稻的作用不亚于原子弹。因为原子弹的根本作用不是要拿出来用,而是放在家里震慑别人,让别人不敢用原子弹威胁我们。而袁院士研究出来的高产的杂交水稻也是同样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现在吃的大米大多不是袁院士研究出来的高产杂交水稻,因为袁院士到目前为止研究的重点在于产量,而不是在口感上,目前他研究的稻米的口感一般。所以最近10年种植面积并不是很大,我们吃的口感更好的大米,其实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的,或者是没有采用袁院士的技术的国产稻米。

但是有袁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的高产摆在那里,任何外国人都不敢威胁中国人的饭碗,因为他一旦威胁我们,我们可以用袁院士的技术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粮食吃。

目前的情况下,袁院士的高产杂交水稻技术就是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核武器。正如有了核武器,别人就不敢向我们扔原子弹一样,我们有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技术,别人就不敢在粮食问题上卡我们的脖子。——如果他们在粮食问题上掐中国人的脖子,中国人仍然有饭吃,可是他们自己的粮食想卖出去赚钱的计划就泡汤了,他们自己日子反而过不好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像一个田间地头的种地老头一样的农业专家袁隆平院士,其实是我们中国国家安全战线的一名战士。

想到这一层,怎么能不让我们对袁院士肃然起敬呢?

不过,袁院士的作用还不仅仅在于这里。我们都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我们都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团结全世界人民一起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那么,我们拿什么去团结别人呢?

拿钱去砸吗?这自然也是需要的,但毕竟还有些心疼。可是袁院士的高产杂交水稻技术,可以帮助全世界的穷困的人民吃上饭,吃饱饭,目前非洲已经有50多个国家在种植袁院士的杂交稻,还有越南、菲律宾等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种。这些接受袁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援助的国家和人民,该会对中国怀有怎样的感激的心情,是很难用数字和金钱来衡量的。这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一种友好的情感。这对于中国走向星辰大海,该有多大的推动力啊?

昨天(2021年5月22日),中国CGTN电视台李菁菁在个人海外平台上发布了一则悼念袁院士的消息,到今天上午10:00海外推特平台阅读量已经超过40万。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机构、组织和人民都在悼念他。

联合国专门发文悼念,说:“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文悼念,说:“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我们为什么说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是国宝?我是一个财经人,我应该算是比较会算账的,可是我无法算出这样的人给国家做的贡献,到底是一个多大的数字?

只可惜,他走了。

昨天(2021年5月22日)比他早5分钟走的,还有一个国宝级的专家,就是中国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享年99岁,也是一个90多岁还在手术台上为病人做手术的老爷子。

前后只相差5分钟,一个是下午13:02走的,一个是下午13:07走的。

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遭受重大损失的一天。

愿两位院士,一路走好!

(以上是两年前的原文)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微信公众号“静思有我”的撰稿人和朗读者:静思有我。安静地思考,有我一个。

如果您觉得今天的内容还有些道理,请一定不要忘了给我点在看和点赞。


如果您把它转发到微信群、朋友圈和微信好友,我自然是感激不尽的,非常感谢,非常感谢!

end

转自静思有我微信公众号

作者:静思有我  2025年05月22日 21:58  湖北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