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中美走上谈判桌,同步精准拆弹,发布联合声明。1个转变,2股推力,达成3层机制,实现3个突破,未来还有3道关卡。
中美经贸高层在日内瓦,完成历史性磋商了,达成协议了。
这一次,我们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经过了16个小时的密集谈判,最终于5月12日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同步调整关税措施并建立制度化磋商机制。
这是特朗普政府自今年以来连续升级关税战,把对华商品加征关税到145%之后,中美双方首次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影响深远。
首先我们来看中美这次走上谈判桌,背后的两个推动力。
一就是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效应(你比如通胀压力、企业成本上升);二就是中方“以战促谈”“以斗争求合作”的策略。是这两股力量把中美推向谈判桌。
我认为这标志着,从此中美经贸博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从“极限施压”到“规则博弈”的新阶段;双方从单纯比拼承受力转向制度性管控分歧的这样一个新阶段。
正如声明开篇所讲的“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
为什么我说新阶段呢?
一句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说好的事,你老特睡一觉起来,发个推特,不认账,全盘推翻,那怎么能行呢?所以,得按规则来,你不讲规矩,首先我们就来谈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这次中美双方重点谈的叫“制度化的机制”。什么“机制”我后面会讲。
在谈机制之前,你得先把关税得调整了,把“关税”这个炸弹拆除了再谈。不拆不谈,拆了再谈。同步拆弹。
所以你看这一次,我叫“中美精准同步拆弹”。
所以有了这份声明:
美方承诺:
1. 取消2025年4月8日和4月9日的两个行政令,所加征的91%关税(涉及电动汽车、光伏产品等)。
2. 修改4月2日的行政令,将34%的"对等关税"调整为:立即暂停24%关税90天;剩余10%关税维持加征。
中方回应3点:
1. 同步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91%反制关税。
2. 对等暂停第5、6号公告加征的24%非关税措施90天。
3. 暂停针对美方的非关税反制。
以上,我认为有一点值得关注,一个关键词,“对等”。这次美方保留的10%关税与我方对应的措施形成了一个"对等",这种对等,是一种精确到百分比的对等,这打破了特朗普时期“全面脱钩”的这个激进的逻辑。
请大家仔细体会我这句话,这种对等,是一种精确到百分比的对等,这打破了特朗普时期“全面脱钩”的这个激进的逻辑。
你说这是不是特朗普政府的一个巨大转变呢?我认为就是一个转变。敲诈、讹诈没有成功之后的一个转变。
那么好,下面我们来谈上面我所提到的问题,精准的把炸弹拆除了,以后怎么办,怎么样约束美方、约束特朗普“睡一觉就变”“发推特即变”呢?就是“制度化的机制”。
这次中美会谈,创新达成了3层“创新性、制度化的机制”,一个中美“会晤磋商响应”机制,从这个名字就能听得出来,这个机制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叫“司局级会晤机制”,每月进行,议题范畴是“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创新点是嵌入了一个“争端预警系统”。
第二层叫“副部长磋商机制”,每个季度进行,议题范畴是“产业补贴和供应链重构”,创新点是引入了“第三方专家评估”。
第三层叫“60天响应机制”,针对突发贸易争端,由突发事件触发,承诺在60天内启动对话,避免冲突升级。议题范畴是“技术封锁和关税突袭”, 创新点在于建立一个"红黄绿灯"的分级响应标准。
那么你说这种“制度化的设计”直击的是什么呢?直击的就是特朗普关税战的要害——政策摇摆。直击的就是特朗普的“朝令夕改”“睡一觉起来"发推即变"的决策惯性。目的,就是把口头承诺转化为可以核查的机制条款,可以量化的机制条款。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这次的三大突破,这三大突破,体现了今天中美竞争性共存的现实,原因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个成语“影不离灯”。
一、科技领域,半导体领域,双方达成"有限开放"的共识。
美方允许非敏感芯片(28nm及以上制程)对华出口,但要求中方每季度提交最终用户报告。这种"有条件解禁"既缓解华为等企业供应链的压力,又避免冲击美国半导体设备商在华市场。
二、新能源领域,绿色经济领域,双方建立了一个“双向通道”。美方放宽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材料的进口限制,以换取中方恢复采购通用电气新能源设备。同时,建立碳关税互认机制,承认中国全国碳市场排放数据效力,这种"技术换市场"的策略,既满足了美方重塑产业链诉求,又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争取了窗口期。
第三个突破,就是这次双方在数字规则领域达成了一个"模糊的共识"。为什么我说这个共识很模糊呢?
因为“数据主权”这个话题很敏感,今天的数据,不仅像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传统的资源一样,关乎经济利益,而且,还关乎国家主权,关乎政治稳定,关乎个人隐私,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而今天全世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主权规则框架,所以说很敏感,这次回避开。
根据我目前掌握的消息,可能聚焦两点,一、就是避开数据主权的这个争议,聚焦跨境电商试点,杭州跟洛杉矶之间可能会搞一个跨境数据流动的"白名单"试点;二、就是双方承诺不强制企业本地化存储数据,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智慧,这个“试点”就叫"实践先行"的策略,目的,就是为未来进一步规则的制定积累案例、积累经验。
好了,我把以上简单比个例子,中美这次会谈,之所以能达成以上这些“共识”“机制”“突破”,这其实都是来源于智慧、来源于实践。
我今天把声明内容看完,头脑中不自觉的就浮现出当初那一轮中印边境冲突之后,中印达成的一系列共识、建立的一套规则,这个我比较清楚。就是一个能管控冲突、分歧的一套规则的构建。我们叫“会晤磋商机制”。
建立的目的,其实就跟当初中印边境会晤磋商机制一样,把小问题处理在平时,避免升级成大问题;把大问题化解在当下,避免影响到全局。
所以说今天这个磋商机制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对2018年“关税战”随后无序化的一种纠偏,通过规则化降低双方误判风险,避免美方政策摇摆的风险。
不过,凡事还是不能想好事想太多。
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我认为目前仍然有三道关卡,考验这次协议的效力、制约协议的真正落地。
第一道关卡,就是定义权争夺。
这次美方保留的10%关税设置"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但声明未明确界定标准。到底哪些商品属于“对美方国家安全的相关商品”,如何界定“国家安全”这个范畴,别到时候谈了半天,这个也是,那个也算,那这个清单不还是猫叫个咪,成为一个新型的贸易壁垒吗?
这也是未来要谈,我们要关注的。
第二道关卡,就是美国内部的矛盾,美国国内政治博弈。
目前,美国国会两党已就关税削减提出23项修正案,特别民主党参议员曼钦提出"每季度审查"法案。所以我们同样需要警惕"边谈判边制裁"这个风险。
那么第三道关卡,就是地缘风险外溢的风险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今天台海问题怎么样、南海问题怎么样,长期关注我节目的朋友都知道。假如未来台海、南海局势升级,可能会抵消经贸对话成果。
今天我们的对手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你看这两天就不断就有传闻,说对方谈的过程中,就是在拿政治议题作为一种干扰,美方在谈判前抛出涉港问题,打香港牌,遭中方坚决反对。那么未来,它所认为的手里的其它牌呢?
所以说,今天的斗而不破也好,从"砸桌子"到"修桌子"也罢,博弈是长期的,未来不光要看对方怎么说,关键要看对方怎么做,桌子下面的博弈不会停歇。所以说最终还是看实力。
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今天的这三句话呢,也算是我最近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的思考和总结。这是我自认为比较客观的体会,不存在乐观,也不存在悲观。
第一句,中美这次走上谈判桌,达成制度化的沟通机制,虽然能缓解误判风险,但美国国内政治博弈与地缘冲突外溢风险仍是最大变数。从美方保留“国家安全关税”清单的模糊表述,到国会两党对关税削减的分歧,再到台海、南海局势的潜在搅动,未来,不排除可能因为短期利益再度打破平衡。
第二句:中美博弈的本质是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此次会谈的“有限共识”实为“竞争性共存”的开端。双方达成的这些事,既能避免全面脱钩的“双输”,又为未来技术标准、产业链主导权埋下伏笔,这种“新常态”或将长期主导中美关系。
第三句,今天中国跟美国打交道,我突然想到,这有点像我们工作做生活当中跟一些所谓的“聪明人”打交道。你说怎么跟这些人打交道呢?一、拒绝情绪化对抗,面对挑衅时保持冷静,用事实回应而非情绪。二、在合作中强调"过程透明化",以结果为导向,弱化其生存空间。什么意思呢?就像这次中美的沟通机制一样,建立共享的进度表或者定期汇报的机制,从而压缩其投机操作的空间。对一些模糊的承诺,要求他必须明确给出具体时间节点和交付物,增加其失信成本。这次我们的深意其实就是这样。当然,我们对于一些并非原则性问题可以适度做出让步。那么第三,就是自我保护跟能力提升了,建立一条护城河,使对方的小聪明难以奏效。同时要记住,真正的成功,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而获得。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5月12日 22:53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