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赋予新内涵,您真的懂端午节吗?马克龙不懂,香会对华泼脏水

终南剑客

本期话题,您真的懂端午节、懂中华文明吗?一只划过千年的粽子、一条抵达复兴的龙舟。马克龙,他不懂。

端午时节,汨罗江的浪涛依旧拍打着楚辞的回响。

当人们把艾草悬于门楣,粽叶清香,龙舟竞渡,很多朋友关心的是端午节,放假了,可以休息休息,可以出门逛一逛。

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跨越千年的端午节,其实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给它赋予了新的内涵。

今天的端午节,我认为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独有的文明仪式,我们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叩问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屈原投江的身影早已超越了历史烟云,化作中华民族精神天空中永恒的北斗。

这个新的内涵是什么呢?

我认为就是一句话,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担当。

为什么我这么说,请听我细细道来。

当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的刹那,他手中紧握的不仅是楚辞竹简,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基因图谱。

屈原在《离骚》当中有句话,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道出了中华文明最深沉的精神密码,“家国情怀”“家国同构”的集体意识。

这种意识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它将个体生命与宗族延续、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国,哪有家”。

《楚辞》当中,飘散着香草美人的意象,这构筑起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审美体系。这种以香草比喻高洁、以美人寄托理想的隐喻系统,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

当伍员等忠烈之士的事迹融入端午传说,这种精神谱系就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库。所以才有了我们后来的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等等等,还有我之前节目提到的祁发宝、王戟教授,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普通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和神明从来不在传说和书本当中,而在我们身边,他们平凡、真实、伟大,他们看得见,摸得着。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人的信仰是既出世也入世的,它不是宗教的,但是哲学的,很多大聪明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想说中国人最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最高级、最高端、最高维,中国的神话世界更丰富、更庞大、更有深度,我们的文明,处于一个降维打击的文明高度。我们的神明不在庙堂,更不在教堂,而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神明不是图腾,它超越图腾,它不是图腾,而是楷模。道德的楷模,行为的楷模。而且,它不在想象当中,早已融入实践当中。

你看,在龙舟竞渡的号子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更是集体意志的凝聚。二十支桨叶划出的同心圆,船头鼓手与船尾舵手形成的力矩平衡,暗合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哲学智慧。这种将个体力量融入集体节奏的文化特质,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

你看,端午的起源深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之中。在吴越之地,先民将龙视为图腾,在端午时节以龙舟竞渡完成与天地神灵的对话。

你看,战国风云中,屈原纵身汨罗的悲壮身影,为端午注入了家国情怀的灵魂。当楚国的城池被攻破,屈原抱石投江的决绝,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熔铸成永恒的文化符号。但端午的记忆从不单一,子胥的忠烈、曹娥的孝道、勾践的复国,共同编织成多元一体的精神文明。

而且,我们这种精神文明的特质,被新中国发掘、延续、不断赋能。

屈原在《离骚》当中有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在当代中国科学家身上化作"天问"探火、"嫦娥"揽月、“鸿蒙”创世,包括我终南新质的第一期,告诉大家,真正成功的大道,就是十年磨一剑,甘坐十年冷板凳,这种“坚守”的精神基因其实早已、始终在我们的血脉中奔涌,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觉察到而已。

屈原在《离骚》当中还有一句,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如今,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屈原的精神,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国人的科学信仰,面对技术封锁的惊涛骇浪,中国多少家科学家、科技企业没有被击倒,没有跪地求饶,而是在开源生态中构建起自主创新的诺亚方舟。华为"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的宣言,这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这种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复兴大业的担当,正是新时代家国情怀写照。

有人说,终南剑客,你的节目有时候有点民族主义、有时候有点左,我说讲“家国情怀”就是民族主义、就左吗?先搞清楚概念再说。

民族主义,是以恨别人为基础。而爱国主义,是以爱自己为基础。

当中老铁路的钢轨穿越热带雨林,雅万高铁的列车驶向爪哇海,这些"钢铁丝绸之路"的延伸,印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老智慧。中国企业带去的不仅是基建工程,更是"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在共商共建共享中重构着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的交往之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文明担当

当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中国承诺"双碳"目标的决策彰显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格局。从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到库布其的治沙奇迹,这片土地上的绿色革命,正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转化为应对气候危机的中国方案。

今天的中国,延续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文明传统。这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守望相助,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东方注脚。

朋友们,今天的中华民族,处于背负复兴伟业千斤重担的冲顶时刻,端午的龙舟正驶向新的海域。

我讲的这些东西,你从这次香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演讲就能看出来,他们很难懂,未来我们很大的一个责任,就是让他们懂。不过实在不想听、听不懂,我们帮你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中国对半岛有影响力,没你马克龙幻想的那么大,人家也是个主权国家,今天在强调独立自主。今天的中华民族,既没有拱火浇油的坏心眼,也没有挑拨离间的闲工夫。所以,不要把什么屎盆子都往中国头上扣,不必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

朋友们,今天是端午节,祝愿屏幕前所有朋友们端午安康,。当我们品味粽子的香甜时,品味的不仅是历史的余韵,更是文明赓续的力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屈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恰似龙舟竞渡时的鼓点,既提醒我们守护文明的基因密码,又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这种融通古今的精神传承,终将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书写属于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

节目最后,给大家奉上一首我今天创作的藏头诗吧。追忆屈原,献给祖国,展望未来。送给大家。

终朝艾草佩香囊,

南浦龙舟竞飒爽。

剑气冲霄云外起,

客心逐浪月中藏。

千重碧浪追屈子,

万树榴花映楚湘。

欲借天孙织锦字,

清辉同沐赋华章。


终南剑客微信号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5月31日 20:46  陕西

2025促销:香港特价空间,最低仅需20元,可永久使用!
本站空间由 三维免费空间 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