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5个关键细节,再看乌克兰的蛛网行动。
直奔主题,来看第1个细节,行动前的情报支撑。
这次乌克兰“蛛网行动”战术之所以能搞成,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它依赖的是多个“非传统的分布式情报收集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集中式情报节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行动之前,乌克兰已经编织成了一个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俄罗斯腹地的一个情报网,一个军民融合的情报网,请大家注意,我所说的这个,不是乌军内部分布式的情报网,而是一个军民融合的情报网。
讲到这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APP,叫“eBopor”。
“eBopor”APP,它是由乌克兰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主导开发的一款基于Telegram聊天机器人的“情报众筹”应用程序。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俄军、俄罗斯的情报进行收集、分类、分发。
首先,乌克兰用户使用它之前,需要通过乌克兰官方的“Diia”电子政务应用程序身份验证,从而减少虚假信息,确保情报质量。
而后,用户可以通过它来提交俄军的动态、位置坐标、时间、事件类别等详细信息,还可以上传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最后,它会把收集到的情报进行内容分类,再分发给不同的部门。
你比如,关于俄军部队和军事装备的信息,它会发送给乌克兰武装部队总部,关于爆炸物和可疑装置的信息,它会共享给乌克兰国家紧急服务局,而关于合作者的信息,他会直接发给乌克兰国家安全局。
尽管俄乌开战之后,乌克兰人该跑的跑、该逃的逃,目前留下的人口4000万左右,但是,这个应用程序的下载量大家猜一猜,多少?超过3000万,这就相当于什么了呢?这就相当于发动乌克兰的民众参与作战情报收集工作了,而且是广泛发动,甚至是全民发动。
这才是我举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根据开源信息,乌克兰除了“eBopor”,还开发了叫“阻止俄罗斯战争”“乌克兰复仇者”“空中警报”等等多款聊天机器人软件,为民众报告俄军情报信息提供了多个途径,可以说实现了多平台协同,这增强了情报收集的效率和覆盖面。
最重要的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多平台,与军事指挥系统紧密衔接。
那么这次行动之前,乌克兰通过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和社交媒体(如Telegram群组)招募平民,尤其是熟悉本地地形的农民、司机和护林员,要求报告俄军车辆调动、无人机活动、补给线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这些加密APP直接汇总至乌军联合指挥中心,部分关键情报甚至能实时同步至前线部队。通过这个平民“观察员”网络支撑,那么这一次,毫无疑问是这种网络向俄罗斯内陆腹地的延伸,乌克兰情报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俄罗斯腹地的核心军事区域。
所以我认为,这是这次乌军“蛛网行动”能搞成的第一个关键的细节,行动的情报支撑,非常值得研究、分析、关注。
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的网络,需不需要建立这样的网络?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是一、情报的收集。再来看二、第2个重要细节,就是情况的实时监控,这其实是第一个问题其中的内容,我为什么要单拉出来说呢?
因为这个细节也非常重要。
你看乌克兰利用民用设施的“伪装”监控,它把加油站、便利店、农舍等民用场所改造为“隐蔽观察点”,安装民用级摄像头或无人机起降点,表面维持正常运营,实则监控俄军动向。例如,在哈尔科夫州,部分便利店老板就是通过店内监控摄像头记录俄军装甲车经过的时间和路线,并上传至乌军数据库。
而且,反向利用俄军技术的漏洞:俄军早期依赖民用通信网络(如手机信号)协调行动,乌军通过信号定位技术(如三角测量法)追踪俄军指挥部和部队集结点,甚至通过截获俄军士兵的手机定位数据(需开启位置共享时)锁定目标。
那么这次乌军的“蛛网行动”,也是乌克兰在国内这种成功经验在俄罗斯腹地的延伸,因为俄乌两国老百姓,不张口说话,没有乌克兰口音,你根本发现不了;有的就算张口说话,也根本发现不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情报机关就开始在俄罗斯内部物色“俄奸”了,要么直接给你分发任务,给你钱,你替我办事;要么不告诉你目的,给你钱,你替我办事。你看这次“蛛网行动”,好几个俄罗斯的卡车司机,收了老板的钱,你按时把卡车开到地方,自己根本不知道卡车里装的什么东西。成了俄罗斯的千古罪人。
你说未来,我们周围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呢?
那么第3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乌克兰对于民间力量的整合。
我这几天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一段时间以来,乌军开始注重通过乌克兰民间的“无人机联盟”,整合乌克兰民间无人机爱好者和企业,动员数量庞大的民用无人机,对俄罗斯发起进攻。
2022年英国《卫报》当时有一个统计,说当时的冬季攻势,乌军无人机日均出动量超过2000架次,60%来自民间捐赠。那么今天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而这个,仅仅是乌克兰方面的硬力量,还有软力量。
乌克兰民间有高人,此前就有一个报道,说乌克兰民间有人利用“数字诱饵”技术,利用AI生成虚假的无线电通讯和无人机信号,模拟大规模部队集结的假象,诱导俄军分散火力。当时在扎波罗热前线,通过虚拟信号让俄军误判其在该区域部署了两个机械化旅,实际上只投入了一个连。
那么,这对我们的启示,我认为也是非常大的。
我们民间有没有力量呢?有没有高人呢?那么我们需不需要对民间力量的整合呢?现在需不需要呢?未来需不需要呢?
那么第4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北约的技术有没有融入这次乌克兰“蛛网行动”的体系了。
根据我目前对掌握的一些情况的分析,我认为,不排除这次北约有针对性强化“蛛网行动”的薄弱环节。一,就是提供便携式通讯设备的支持。北约加密的“PRC-152”单兵电台、“星链”终端。二、情报共享,向乌方开放了部分卫星图像,接入乌军情报网,提升了这次“蛛网行动”的覆盖范围和打击精度。当然,一些敏感的装备,肯定进行了“去标识化”的处理,移除了北约标识,对外讲,这都是由乌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GUR)负责协调的,北约没参与。
最后,还有第5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细节。
那就是,这次行动前,乌克兰利用波尔塔瓦博物馆的图95实体机研究结构弱点,精准打击机翼油箱,提升了打击效率。这启示我们,我们的一些重要型号的实体机,也是非常有必要做好有关的保密工作的。
你看,正是因为以上种种细节的叠加,结果呢?
结果,在2025年6月2日伊斯坦布尔谈判前,乌克兰高调宣布,在前一天6月1日,乌克兰安全局策划实施了代号为“蛛网”的特别行动,行动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自监督,安全局长马柳克带队执行,对俄罗斯境内5个战略空军基地实施无人机集群突袭。
这次行动,乌安全局历时18个月筹备,通过伪装民用物流(如卡车木制顶棚)将150架FPV攻击无人机和300发弹药秘密运入俄罗斯境内,并利用俄罗斯电信网络实现远程控制与自动导航。
无人机藏匿于木质卡车顶棚,静默潜伏后集体激活,实施饱和攻击,突破俄军对“绝对安全区”的防御认知。行动中116架无人机升空,针对俄罗斯5处战略空军基地发起多批次集群突袭,最远目标距乌前线超5000公里,对俄罗斯战略力量造成重大损伤。最关键,成本极低。
乌克兰这么多自杀式无人机的成本加到一块最多两三百万美元,造成俄方的损失大几十亿美元。
乌克兰这次的行动,让我想到了特战理论核心的12个字,周密规划、精准实施、战略突袭。
我就在思考几个问题,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军民一体的网络呢?需不需要建立这样的网络呢?我们今天有没有有效整合民间的力量呢?或者有没有一套整合的机制或者预案呢?我们未来如何运用新手段做好防间保密工作呢?我们有没有想过未来怎么防止类似“蛛网”行动的事件在我们身上发生呢?
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礼记中庸》,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第二句,《左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第三句,《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谋划越充分,胜算越大;毫无准备,必败无疑。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6月08日 21:21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