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机毁人亡,乌克兰又摔一架F-16;危险信号,泽连斯基退禁雷公约群。
最近两周,俄乌冲突的地面战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两边都没有组织大规模进攻,而是围绕一系列定居点,在接触线上反复拉锯。所谓定居点,大家可以理解称我们平时所说的村或者社区。就是说,双方围绕一系列定居点发生多次激烈小规模战斗,互有得失,整体战局变化不大。
而在空中呢,俄罗斯持续对乌克兰全境发动远程空袭,最近的一次空袭发生在当地时间6月29日凌晨。
乌克兰空军声明讲,这次袭击规模庞大,俄军动用了各种类型的导弹和无人机,来袭的空中目标超过500个。同时承认说,在组织拦截的过程中,乌军又损失了一架F-16战机,而且是机毁人亡。
想当初,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正式移交首批F-16,是2024年7月底,距今才过了不到一年。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网上不少力挺乌克兰的人,一听这个消息,简直是欢呼雀跃、弹冠相庆,在他们眼中,F-16被捧成了拳打苏-57、脚踢米格-31 ,甚至能直接夺回战场制空权、反攻俄罗斯领空,能逆转战局的“无敌战鹰”。
那么,实际情况呢?
算上这次的这架,乌克兰空军从收到货之后,已经先后承认损失了4架F-16,其中3架机毁人亡。
而F-16入乌参战以来的唯一空对空战果,是今年6月初,疑似击落了一架俄军的苏-35战机。注意,“疑似”。之所以说疑似,就是因为,虽然俄军承认损失一架苏-35,但并没有说明原因,而与F-16参与此次战斗有关的媒体报道,都来自猜测和匿名信源,就连乌军官方也没有证实。
所以说,今天的客观事实就是,时至今日,乌克兰战场的制空权,依然掌握在俄罗斯手中。
俄军的苏-25攻击机和卡-52武装直升机,能在前线上空自由进出,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乌克兰空军呢,虽然得到了北约的大力支持,但是“存在感”却越来越低,曾经被寄予厚望的F-16,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部署在远离前线的乌克兰西部地区,承担拦截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防空任务。最新一架损失的F16,正是如此。
这次按照乌方的说法,这架F-16是在一名中校飞行员的驾驶下,先后击落了7个空中目标。在攻击最后一个目标时,战机受损并开始急速下坠。还说,飞行员“竭尽全力将飞机驶离居民区,却未能及时弹射”。
对于这样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描述,究竟有多少水分,我们不去深究,但其中有一句话、一个数字却值得注意:“击落了7个空中目标”。
从这个数字,其实基本就能判断出这架F-16是怎么摔的。
之前的节目中我提到过,F-16两侧机翼加起来,总共只有6个能挂空空导弹的外挂点。就算每一枚空空导弹,都能击落一架无人机或者一枚巡航导弹,加起来也就能打掉6个空中目标。想要击落第7个,就必须得用上最原始的机载武器:航炮。
在凌晨的夜色中,用航炮扫射击落无人机这样的小目标,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需要靠得非常近、瞄得非常准,对开火距离和相对速度的把控稍有不慎,就可能与目标直接相撞,或者被爆炸产生的残骸波及。那么这次乌军通报中所提到的这句话,“战机受损并开始急速下坠”,恰恰符合这种情形。
讲到这,估计有朋友心里会嘀咕了,终南剑客这次的分析是不是太主观了,猜的吧,我告诉大家,这不是没有先例。2022年至今,在拦截俄军无人机的作战当中,乌克兰空军就已经损失了7架战斗机,包括3架米格-29,1架苏-27,还有3架F-16。
值得注意的就是,其中,有1架苏-27和2架F-16的损失,都发生在最近两个月内。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快要打光了。因为,拦截空中目标,防空导弹的效率远高于战斗机。
那么这就跟另一事串起来了。
这个事就是,从今年2月份起,泽连斯基就多次对美国喊话,说乌军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即将耗尽,急需要提供更多防空系统和弹药。不过,喊了几个月,也白搭。
所以说,乌克兰越打越少的资深飞行员,驾驶着这些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飞机,被迫与成本几万美元一架的无人机对抗这个表面的背后,是乌克兰国土防空体系早已千疮百孔、狼狈不堪、难以为继。
所以你看,6月25日,荷兰海牙北约峰会,泽连斯基跟特朗普会晤,肯定再次提到这个问题。因为会晤后,特朗普被问到是否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爱国者”防空系统的问题,也只是含糊的回答了一句:
“我们会考虑看看能否提供一些”。
而且说完这个话,特朗普觉得是不是这个话说的有点满,紧接着还给泽连斯基补了一句,说:这些系统“很难弄到”,而且供应有限。让泽连斯基尽早断了念想。
所以可以预见的就是,乌克兰急需的防空导弹,短期内难以得到补充。未来,面对俄军空袭压力,也只能继续靠战斗机拦截等其他低效率、高风险的手段来硬扛。
“天上”的事儿讲到这儿,我们再来看一看“地下”的动态吧,还有另一条跟俄乌冲突有关的新闻,也非常值得我们留意。
当地时间6月29日,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正式启动了乌克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程序。
这禁雷公约,禁的是什么雷呢?让我们看看它的全称:“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
其中,所谓杀伤人员地雷,是西方国家的说法,我们国家的军事术语称之为“反步兵地雷”。就是专门炸人用的地雷。
跟又大又沉、威力惊人的反坦克地雷相比,反步兵地雷通常体积较小,便于隐蔽,装药量也不大,甚至不一定会把人炸死,只炸一条腿或者一只脚,因为把一个人不炸死,得两三个人抬着,丧失两三个单兵的战斗力,而且可以占用更多敌方医疗资源。
正因如此,在过去的战争当中,反步兵地雷被大量布设,布设起来也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反步兵地雷他虽然布设容易,但是排雷却很难。所以过去我们看到不计其数的平民被误炸、致死致残,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讲,反步兵地雷是一个不太光彩的武器。
所以,1999年,《渥太华禁雷公约》,也叫《禁止杀伤人员地雷条约》应运而生。
目前,《公约》有大约150个缔约国,绝大多数是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哪个国家要是签了这个公约,那你就有义务、责任、自觉的不用、不造、不卖,并销毁手上现有的反步兵地雷。
但是有一点,当今世界的3个大国,美国,俄罗斯,还有我们,都没有加入这个公约。不过,早在《渥太华禁雷公约》生效之前三年,1996年4月,中国政府就已郑重宣布停止出口反步兵地雷。而且,我们的人民军队,也在国内边境地区及海外长期开展排雷行动,积极解决地雷威胁平民安全的问题,尽力援助受其危害的国家。
那么,如果签了公约之后,却还在战争中使用反步兵地雷,会有什么后果吗?
在这方面,乌克兰最有发言权。
去年底,也就是特朗普上台之前的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对乌军援当中,就包括大量的反步兵地雷。开战以来,据统计,乌克兰单方面就已经在战场上埋设了超过200万枚地雷,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反步兵地雷。
当然,这方面俄罗斯人也没客气,也像撒种子一样,在黑土地上撒下了海量地雷。
根据2024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评估,乌克兰23%的领土存在地雷和未爆弹药污染风险。
所以说,在上述背景下,乌克兰不管是否退出“禁雷公约”,似乎都没什么实质性区别。
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说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乌克兰为什么早不退出、晚不退出这个公约,明明可以早退,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退呢?
我认为,不能排除乌军提前甩开道德包袱、准备在战场上发起一场大规模布雷行动的准备。因为什么?因为想用这种手段来迟滞俄军的夏季攻势。
我这个判断,是有依据的。
因为早在俄乌冲突刚刚爆发的2022年,在亲俄的顿涅茨克州,乌军就不止一次通过炮击方式,向当地居民区投放反步兵地雷,并造成了平民伤亡。如果现在用相似的手段,对俄军已经控制、或准备控制的定居点投放大量地雷,能够有效地阻滞俄军攻势,具有一定战术意义。
讲到这,我想说的是,乌克兰退群的这个事,不止乌克兰。因为此前,已经有多个签署了《渥太华禁雷公约》的东欧国家,宣布基于相关安全考量,暂停履行该公约义务。
这次泽连斯基签字“退群”的前不久,6月27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就分别向联合国提交了退出的文件。另外,芬兰和波兰,也已经启动了退出公约的程序。
那么,在一个本身全靠缔约国自觉来维护的公约体系当中,突然刮起了“退群”风,而且带头者除了遭受有限的舆论谴责外,都无需承担什么后果,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必然会引起其他缔约国的效仿。道德底线的门槛一旦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反步兵地雷的生产、转让、暴增。这对、许多战乱国家的人民而言,不是个好消息,或许开始了一场新的人道主义危机。
好了,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
第一句,甘地曾经警示世人的一句:“暴力只会孕育暴力,以‘战术需要’为名突破道德底线,终将让人类陷入更黑暗的循环。”
泽连斯基退出禁雷公约的抉择,恰似一把双刃剑——它或许能暂时迟滞俄军的进攻,却也让“反步兵地雷”这颗‘战争遗毒’的种子,在更多焦土上埋下新的苦难。
第二句:实际上是3句,这3句话都来自美国人,这3句话构成了俄乌冲突的本质。
第一句,亨利·基辛格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的一句。
“乌克兰不应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前哨,而应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如果乌克兰要生存和繁荣,它必须在俄罗斯的文化和地缘政治框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与欧洲保持联系。”
第二句,布热津斯基20年前在《大棋局》当中的一句,“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帝国;但若乌克兰被纳入西方阵营,俄罗斯将沦为二流国家。”
第三句,米尔斯海默的一句,“西方推动的‘颜色革命’(如2004年橙色革命、2014年尊严革命)和北约东扩,本质上是将乌克兰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剥离,这是俄罗斯无法接受的生存威胁。”
好了,今天节目最后一句,美剧《权利的游戏》当中第一句,“Winter’s coming.”。夏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冥冥当中,我似乎已经看到俄军对红军村和乌东双子城大军压境。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6月30日 20:31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