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到7月30日,短短72小时,多个看似孤立的地缘事件轮番上演,实则,在战略层面彼此呼应,串联起了一条贯穿欧亚、美亚、中美的全球博弈的主线。
从乌克兰“制度性脱钩”到俄罗斯“封锁式反制”,再到美国“双线压迫”,其核心目标已渐渐显露:不是终结战争,而是重塑全球秩序;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创造问题,最终引导矛头——指向中国。
第一件事,乌克兰退约,从战场博弈走向制度性的切割
7月28日,乌克兰政府正式宣布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叫CFE条约),并启动退出与俄罗斯的双边武器控制协定。几乎同时,乌克兰外交部宣布加快退出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独联体框架下的所有安全合作机制。当天,泽连斯基签署扩军法案,将乌克兰安全局编制增加1万人,首次赋予其军火使用权限,国家机器加速向“全面战时体制”转变。
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这并不是孤立事件。几个月前,乌克兰已暂停履行《渥太华禁雷公约》,如今又废止CFE条约,说明正走在“制度性脱钩”的路上,意图不仅是军事升级,更是从法律政治层面彻底断绝与俄罗斯的任何互信与约束。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曾是冷战后“信任重建工程”的代表协议,限制北约与华约常规武装部署。2007年,俄罗斯暂停履约,条约名存实亡。
乌克兰这次“追退”,意义虽然是象征性地“宣布离婚”,但是,释放了3大重要信号:
其一,就是对俄罗斯彻底的“去军控化”。尽管双方打了几年仗,但是,双方在边境协议和监控机制仍然维持联络,即便在最低层级,那也在联络,但是这次的退约,等于把俄乌关系从“冷和平”拉向了什么呢?“零信任”。
其二,为北约的军事嵌入扫清障碍。今天乌克兰就认为,CFE条约,作为苏联军控体系的遗产,已经成为乌克兰战略转型的制度包袱。乌克兰这次主动抛弃这一枷锁,为未来北约的前沿部署、远程火力介入、战术弹道系统转移提供法理空间。
其三,为美欧军事援助合法化“铺路”。条约废止后,美制F-16、远程火箭系统及新式火力,可以在没有国际法规阻力下流入乌克兰。
所以说朋友们,分析到这,大家会发现,今天的乌克兰,正在把自己从“交战国”塑造成“前沿基地”,从战术对抗,转向结构性的脱离俄罗斯,彻底斩断联系。
那么,这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对此俄罗斯的反应。
来看俄罗斯针锋相对的快速反制。
同一天,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政府令,自8月1日起关闭20个与乌克兰接壤的边境口岸,包括13个公路和7个铁路口岸,主要集中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等“已入俄”地区。
尽管这些口岸早已停运,但此举以法令形式宣布永久关闭,表明俄罗斯从“事实边控”升级为“制度封锁”,同样释放两大强烈信号:
一是对乌克兰退约的直接回应。俄罗斯外交部说,乌方举动摧毁所有军事互信可能,俄无义务维持冷战后安全机制。
二是对北约东扩的法律先发制人。拉夫罗夫警告北约勿将战术武器部署至乌克兰,强调“边界之内是俄罗斯核心利益”。
那么我们如果再往深看,俄罗斯的目的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封堵西方情报渗透通道,防范代理人势力通过边境制造“颜色革命”动荡;缓解南线战事压力,为克里米亚及黑海战线提供后方安全纵深;解除旧条约约束,为战术核部署、空天力量前推腾出战略空间,形成对等部署与回应。
不要着急,事,咱得联系起来看,再来看美国。
这次特朗普再次对俄罗斯发出了最后通牒,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7月29日,特朗普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宣布,将俄乌和谈最后期限由50天缩短至“10天以内”,即8月7日至9日为“和谈死线”。他公开表示对普京“非常失望”,威胁对俄启动“100%能源关税”,并可能制裁所有与俄保持能源往来的第三国公司(“二级制裁”)。
此举展现出了更强压力策略意图:用极限经济杠杆撬动战场僵局,借关税、金融封锁、外交孤立迫使俄方重返谈判桌。
特朗普意图至少三重:
第一,塑造“和平制造者”人设,稳定国内政治。支持率降至40%,面对民主党围攻和共和党内讧,急需通过国际突破重塑强人形象。
第二,向欧洲盟友施压,推动欧洲承担更大乌克兰援助义务,减轻美国财政负担。通过时间压力迫使欧盟加码援助并接受更多经济条件。
第三,将俄乌冲突“模块化”,嵌入全球经济博弈系统。最终目标,指向中国。通过制造“欧亚乱局”,削弱中国全球经济纵深和战略回旋空间。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判断,因为你看
7月22日,美日签署5500亿美元经济互换协议,日本同意开放农产品和半导体市场。同期,美国与菲律宾、印尼、印度等国推进自由贸易协定框架,形成“准包围式多边经贸圈”。
7月28日,美国与欧盟签署新版关税协议,约定美方能源采购达7500亿美元、军购提升、维持钢铝高税率,并同意扩大对美直接投资。
同日,特朗普宣布8月1日起对未签单独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统一征收15%-20%惩罚性关税。
7月30日,特朗普政府连环发布行政命令,掀起新一轮“高密度关税风暴”: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指责其“非关税壁垒重重”;对巴西商品征收50%关税,几乎全覆盖,除少数原材料和能源外;对韩国即便刚签全面协议,依旧征收15%关税,维持美方免税、韩方让利的“单边条款”。
这不仅是经济战,更是体系级制度切割与供应链重塑。
其本质战略有3点:一是打造贸易集团内部壁垒,将日本、欧盟、菲律宾、印度纳入“贸易豁免同盟”,逼迫他国选边站,制造制度分化;二是推动全球供应链再分布,切断中国中高端制造对外路径,挤压出口红利;三是对俄极限施压倒逼中国立场选择,将地缘压力、道义立场、价值联盟压成“一体化困境”,迫使中国做出重大让步。
贝森特公开表示,应推动中国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减少对制造业依赖”。
所以说,特朗普政府根本不是在谈经贸,而是在试图通过外围集团化布局、全球制度重构、关税封锁配合舆论战,把中国嵌入一个结构性孤立的博弈场。
这是一场典型的“围而不打”战术,把中美谈判拉入全球规则对冲体系中;通过贸易协定绑定盟友阵营,使其在俄乌问题上跟随美国立场,并在未来台海、南海事务中维持“战略合唱团”。这不是纯粹的经贸博弈,而是一场围堵中国的打桩。
所以最后,我谈一谈拙见,我认为在当前局势下,中国需要关注的,不只是俄乌战场变化,而是要注意美方在三个层面的“联动节奏”。
一是制度上制造“战区分化”:以乌克兰为规则脱钩实验场,试图引发东亚版“规则冲突”,通过南海、台湾议题推动“新军控联盟”或“区域制裁机制”。
二是经贸上推动“集团化分化”:制造“协议国”与“非协议国”的政策鸿沟,形成外围削弱。
三是认知上诱导“叙事滑移”:将俄乌冲突叙事引向“中美对峙结构”,把中国塑造成下一场危机潜在推手。
不过,美国的全球分化战略并非铁板一块,欧洲已有明显反弹:
美欧关税协议公布后,法国总理贝鲁第一时间批评“这是欧洲黑暗的一天”。德国极右翼加入批评,认为欧盟本可达成更有利协议,却选择妥协。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公开炮轰:“冯德莱恩甚至都没拿到授权就去签了协议……特朗普把她当早餐吃了。”他质问:“这6000亿美元、7500亿美元,是欧盟给的,还是冯德莱恩自己掏的?”
欧盟不团结暴露美国分化战略局限,经济体量再大,协议再细,缺乏共识终究是纸老虎。
我想说的是,新战线出现,旧套路重演,中国应对不可轻敌。美方推“制度突围—贸易绑定—军事嵌入”三段法,意图引全球进入“中美对峙2.0”。中国必将以“不乱于形、不动于声”,守住本心,在风急浪高中稳住方向。
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牵头人何立峰与美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会晤,决定将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延期90天,重申推进日内瓦与伦敦共识。
表面看,是稳定对话机制积极信号,实则是我们对美国战略节奏的控制。美国一边加速与欧日结盟筑经贸围栏,一边释放愿谈姿态,争取战略喘息的窗口。喘什么息呢?绞尽脑针要解决美债危局。
今天节目最后,老规矩,三句话。我们未来,也必然会以这三句话为纲。大家判断局势,同样需要记住这3句话。
第一句,我们任何的妥协、退守、防御,都会是服从总的革命路线,是“曲线运动的一个片断”,是积极的、有原则的。
第二句, 对帝国主义“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只要一天他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他们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第三句,圣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中国不乱势而自成局。知白守黑、见素抱朴,才是乱世不败之道。中国,必会在纷乱博弈中,守住大战略。特朗普战略不会得逞。
作者:终南剑客 2025年07月31日 22:27 陕西